在人们普遍认为秦腔正走向衰败、甚至可能即将消亡之际,却有一群人正致力于唤醒它的活力,使其在广阔的秦川大地上重现光彩。
01 秦腔:伴随秦人一生的旋律
秦腔,这一贯穿秦人一生的腔调,不仅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传统,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故事。它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,见证了秦人的喜怒哀乐,也陪伴着他们走过漫长的人生旅程。
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,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。”秦腔,这一中国汉族古老的戏剧艺术瑰宝,自周代起便与关中地区紧密相连,因而得名。其早期演出时,常以枣木梆子为伴,故又称“梆子腔”。每一词句都深藏着人们对生活的细腻感触与无穷智慧,每一曲调都尽情展现了西北人民的豪放与高亢。
秦腔,音律繁复、激昂动人,犹如黄钟大吕般震撼人心,又似古道热肠般酸楚动人。其慷慨激越、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,使得它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独树一帜,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与追捧。
秦腔,这一源于西周、成熟于秦的古老艺术形式,因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被誉为“梆子腔”。在陕西、甘肃一带,这片曾经属于秦国的土地上,秦腔不仅是一种戏曲艺术,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。农忙之余,吼上一曲秦腔,便仿佛能驱走一天的疲惫。
秦腔的表演风格朴实而粗犷,其唱腔慷慨激昂、悲壮苍凉,充分展现了西北人民的豪放性格。同时,它又富有夸张性,生活气息浓厚,技巧丰富多变,使得每一位观众都能在秦腔的韵味中感受到无尽的魅力。
秦腔与秦人的生活紧密相连,伴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,见证了秦地的沧桑变迁。它不仅是秦人情感的抒发,更是秦文化的璀璨瑰宝。在这片土地上,秦腔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,是秦人灵魂的归宿。
秦腔,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,在这片土地上拥有着坚不可摧的地位。在村庄间穿梭,人们最高规格的款待便是邀请你一同欣赏秦腔。即便是在平日里,他们也会全家齐唱乱弹,以示欢聚。你只能心悦诚服地附和,不能有丝毫的不敬或走神。对他们而言,一生中最崇敬的莫过于国家领导人和当地的秦腔名角。
无论是红白喜事,秦腔都是不可或缺的。新生命的降临,秦腔迎接;生命的离世,秦腔致哀。这秦腔的舞台,仿佛就是人生的世界。在这里,生、旦、净、丑各显神通,善恶分明。美好的事物在舞台上被放大,丑陋的事物也被赋予了美的艺术价值。
广袤的秦川,唯有这秦腔能抚慰农民的喜怒哀乐。他们是大苦大乐的民众,他们的家乡交响乐只能是这大喊大叫的秦腔。”
穿越千年的秦腔,依然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着新的生机。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,它不仅坚守着古老的韵味,更在与时俱进中绽放出新的光彩。
为此,太白文艺出版社历经六年精心策划并出版了《中国秦腔文化》丛书,共包含10卷12册。这套丛书深入挖掘并全面展示了秦腔艺术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,涵盖了《秦腔发展史》、《秦腔音乐》等多方面内容。其出版不仅对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、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,更是秦腔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。
“背对终南山花落,尘缘判因果。一声秦腔吼震天,胡琴耐研磨。”这是黑撒乐队对秦腔的深情描绘。在2024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,也明确提出要加强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,推动精品剧目的创作与展演模式创新。近年来,西安市众多非遗项目通过活态传承,积极融入文旅发展,使非遗以更年轻的姿态、更青春的面貌走进市民游客的生活中,同时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找到了新时代的文化坐标。
秦腔艺术界也在积极引入现代元素,进行改革创新。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,却不止步于传统,通过探索与创新,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了解陕西,不妨从秦腔开始。秦腔,这段吼出来的秦地文化,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,成为研究汉族文化、追踪古老艺术形式的重要线索。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,让秦腔的吼声永远回荡在八百里秦川之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