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共渭南市澄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廉政文化 >> 廉政文苑 >> 正文
龙吟仙游
时间:2023/07/05  来源: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 点击:

龙舟在虎啸潭巡游。 许金珊 摄

正如鲁迅先生所说:“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,惟有他发扬起来,中国才有真进步。”

有一场可歌可泣的战役,改变了一个地方的历史,也改写了这个地方的很多地名,这里的人民用特有的民俗铭记历史。

你问我,为什么福建仙游会有这样的民俗?过年贴白额春联,初三做寿,初五补做大岁,元宵节万人圈灯游行……

其实还有很多,比如传统的仙游酒宴第一盘菜肴必定是干焖羊肉,再比如端午节一定要赛龙舟,还要在木兰溪的虎啸潭祭奠。

你可能不知道,仙游赛龙舟不仅是纪念屈原,也是为了纪念一场战役,纪念“一年三百六十日,多是横戈马上行”的戚继光,凭吊460年前殉难的戚家军将士。

这场战役叫仙游抗倭保卫战,它是戚家军抗倭非常重要的战役。史料记载此役的意义:“保一邑,即以保全闽也。”经此一战,戚继光很快完成了“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”的夙愿。

仙游抗倭保卫战从明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十一月初七开始,在血雨腥风中延续了近两个月。抗倭胜利后,仙游民众于正月初一回到家园,为了庆祝新年和胜利,也为了祭奠死难者,他们贴白额春联。初二埋葬被倭寇屠杀的亲人,初三为幸存的老人庆贺劫后余生,后演变为做寿。

仙游人口本有三万多,战役后,据不完全统计,被倭寇屠杀的竟有三千多人。戚家军打败倭寇后,从倭寇营中解救出三千多人……

干焖羊肉,是仙游的一道著名美食,与抗倭有关。一户人家准备辞年祭祖,正在蒸制一只全羊。倭寇突袭,他们便把锅中的羊焖在热水缸中,藏在禾草里。逃难回家后,他们切羊肉充饥,倍觉肉嫩味美。从此,仙游民间就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,办酒席第一道菜必上干焖羊肉,主要是纪念抗倭之战,表达同仇敌忾之意。

我曾花数天时间寻找仙游抗倭保卫战的遗迹,但年代久远,除了那些沉淀着历史的地名,我几乎一无所获。但我又释然,仙游民众的英勇无畏,早已融入本地独特的民俗之中。

戚家军围攻倭寇是从南门(明代称迎薰门)开始的。城外的倭寇有两万多人,戚家军只有三四千人,戚继光除了派兵冲入县城帮助守御,还特别组织五百人的先遣队,不时进攻倭寇城外营垒,减轻城防压力。每次进攻,戚家军都请民众把鼓放置车上,以车鼓和呐喊震慑敌人。在戚家军的驻地之一的铁山(今称泉山),民众在夜里举灯巡行,让倭寇误以为仙游有千军万马,这就是延续460年的泉山元宵节万人圈灯习俗。

我寻访的足迹起自虎啸潭。虎啸潭在迎薰门外的木兰溪河段,因水深流急,似老虎咆哮,故称虎啸潭。

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,驻扎浙江的戚家军逶迤辗转赶到仙游,二十六日仙游抗倭总攻即从虎啸潭等处发起。现在虎啸潭边的竹林里有“戚继光纪念馆”,戚家军的一路军队就是从这里强渡木兰溪的。

倭寇势大,戚家军要在敌人呼啸的炮声中,趁夜色渡过虎啸潭,勇猛无畏,一往无前。戚继光的妻弟就牺牲在虎啸潭。

我去寻访时太阳刚从东面的宋桥上升起,阳光照在水面上,木兰溪水如鲜血,更如一股奔腾的钢水。伫立良久,我似乎听到水面传来虎啸声。从南门往东走,就到了城东,城东曾建有报恩堂,受祭的殉难将士就有三百多人。“行人漫讶波如縠,三百男儿气未平。”“兰水何曾忘前事,依然日夜此鏖兵。”后来,诗人们这样写道。

宋桥的桥边有五帝庙,庙里供奉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唐尧、虞舜五帝,我还看见了戚继光的塑像,他目光炯炯地凝视远方。五帝庙里有一块记事碑,记载着戚家军在仙游抗击倭寇的事迹。

东西厢房陈列着两艘龙舟,用于端午节龙舟竞赛。大约从清朝顺治年间,五帝庙就参与仙游端午节“溪祭”戚家军活动。今年6月13日,仙游传统的“祭江架船”仪式在五帝庙前的广场举行。龙舟前摆放斋果、米饭、面食等,祭祀屈原和戚继光。仪式后,龙舟健儿齐力抬起龙舟,缓缓放入溪面。龙舟绕溪三圈,驶过宋桥,最后在虎啸潭,与其他宫社的龙舟汇合。是日,彩旗猎猎,鼓声铿锵,“爬龙船”的呐喊声直冲云霄。

今年6月23日、24日,仙游县龙舟比赛在虎啸潭举行。参赛的十五条龙舟,大都是齐头船。齐头船仰为平面,正中画龙形大脸,这样的船头就像一种盾牌,进攻时能挡住敌箭的攒射和炮火的攻击。

站在岸上观赛,看船桨上飞溅的浪花,听荡气回肠的鼓声,让人仿佛回到了400多年前……

从虎啸潭向县城中心走,就到了龙吟亭。亭已不在,但我似乎还是听到遥远的龙吟声。面对倭寇的大肆进攻,仙游军民在县令陈大有的带领下坚守55天,直到戚家军反攻胜利。仙游能守住,殊属不易,是仙游军民用血肉之躯顽强顶住的。

倭寇纷纷登上城垛,将士刘君芳挥舞大刀,越战越勇,连续杀死数名倭寇,不幸被流矢射中而死。他死时仍昂然挺立,震慑得倭寇不敢靠近。生员施大铨带领一些人与倭寇展开肉搏战,打退敌人,但自己不幸被倭寇炮击而牺牲。一介书生,在抗倭卫城大义面前爆发出力能扛鼎的能量,令我肃然起敬。

顺着龙吟亭路往上走,从仙游妇幼保健院旧址边的巷子进去,就到了“十八战”。清代乾隆年间的《仙游县志》记载:“(倭寇)悉趋西北门,遁九龙潭诸山,坠崖谷者无算,乃尽歼焉。”县志只记载主要的史实,但细节没有提及。

十八战原是县城的一座无名小山,在西门外一里。倭寇负隅顽抗,戚家军和仙游军民与敌人大战十八次,终杀得敌人仓皇逃窜。现在的“土地庙荔山社”就是当时十八战的主阵地,庙前立着一块纪念碑,上书“十八战遗址”。十八战是战役次数,从此就成了这个地方的地名。十八战是县城老巷子,我去的时候这里很安静,刀光剑影可以黯淡,号角铮鸣可以远去,但英雄的魂魄早已融化在仙游的文化中,有地名为证。

倭寇仓皇北逃,窜到距离县城西门不到二里的另一座小山,戚家军把山围得水泄不通。倭寇九次突围,都被杀退。这座山从此就叫“九战尾”。在十八战和九战尾之间,还有一座小山,民间叫“无头岭”。传说在这场战役中,一位将军奋勇杀敌,被倭寇砍掉头而浑然不觉,依旧冲杀。他殉难的地方就叫“无头岭”。

倭寇落荒而逃,迷入九龙岩寺的一个山谷中,也就是县志里所说的“遁九龙潭诸山”。戚家军和仙游军民把倭寇重重包围在九龙潭,将最后的五百倭寇全部歼灭在这里,从此这个地方就叫“五百洗”,一直到现在。

仙游抗倭保卫战胜利后,督军谭纶撰写《请赏罚疏》,他评价此次战役“用寡击众,一呼而辄解重围;以正为奇,三战而悉收全捷”。

仙游端午节“溪祭”戚家军流传至今,是全国独有的民俗。

在仙游,端午节会持续5天,叫“五日节”,这在全国也是独一的。仙游赛龙舟,有个有趣的叫法是“爬龙船”。爬与扒在本地话里同音,但爬更形象。龙舟赛手俯身向水,奋力划桨前行,匍匐的姿态真的如爬。龙爬,是仙游人的奋进姿势。

龙舟竞渡活动已成为仙游展现体育风采、弘扬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,也成为仙游人民团结、奋进、友谊的象征。我在寻访仙游抗倭史迹时,也感受到美丽仙游的巨大魅力。

虎啸潭边,戚继光石像背后,曾经的榛莽之地崛起近半座新的县城,仙游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30平方公里。曾经流血漂橹的虎啸潭和木兰溪,逶迤成六公里多长的兰溪公园。走过“十八战”,就是县城的一环路,叫学府路;往北,走过“九战尾”,就是二环路,叫艺都路;再往北,就是正在建设的县城三环路,“五百洗”所在的大蜚山早已建成省级森林公园。

“蜚山兰水”在新时代挥写出崭新的篇章,绘就美丽仙游新的画卷。仙游县城,大蜚山犹如展翅的凤凰。木兰溪之南有“石油小镇”,仙游人经营的民营加油站占全国的80%;北有“工艺博览城”,仙游是“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都 ”,“仙作”独占红木家具市场的半壁江山。

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,从仙游日新月异的变化,可以看出400多年前那些鏖战的身影,仙游是船,仙游人是帆,龙舟竞渡的身影投映在他们奋进的足迹上。值得一提的是,戚家军抗倭的虎啸潭等水域,现在已改造为碧波荡漾的木兰溪金威生态公园。

从唐代开始,千年古县仙游就开始赛龙舟,有唐代诗人郑良士的诗歌为证:“鼋鼓数时喧古渡,龙舟五月驾新槎。”在仙游,赛龙舟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,但从仙游抗倭保卫战后,仙游赛龙舟又增加了一个独特的内涵……

从一个地方的民俗,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文化和民众的精气神,从更大的方面说,也能管中窥豹,看出中华的民族魂。正如鲁迅先生所说:“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,惟有他发扬起来,中国才有真进步。”(纪鸣)

上一篇:桃花山下的小城

下一篇:天空无限任飞扬

Copyright © 2012-2019 版权所有: 澄城清风网 办公电话:0913-6869098
地址:澄城县宝塔路东段县委办公楼3楼 信箱:sxccjwjys@163.com

ICP备案号:陕ICP备12006841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