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太宗李世民说过:“夫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朕常得此三镜,以防己过。”历史上的很多廉吏都可以作为今天国家公务员的“人镜”。
陆贽,唐德宗时的宰相,浙江嘉兴人,父母丧,家贫,母亲抚养大,18岁即考上进士,曾任华州郑县县尉和渭南县主薄。一次回家省亲,路过寿州,刺史张镒知道陆贽母亲在家贫苦度日,便欲从自己的薪俸中拿出百万铜钱赠陆,陆贽坚辞不受,仅只接受了一串茶叶便“飘然而去”。母亲去世时,陆贽已经官拜“内相”,所以豪绅富商和朝中官吏纷纷协重礼登门拜祭,陆贽一一回绝:“家母过世,完全是我的私事,诸位与我非亲非故,仅只是一般官途之交,所带来的厚馈奠礼我是绝对不会收的!”最后还是靠朋友的资助,陆贽才得以将母亲安葬。
唐德宗曾私下开导陆贽说:“你清廉和谨慎得太过分了,官员们来看你带些礼品,也是人之常情,你全都拒绝便是不近人情。其实,一根马鞭,一双皮靴之类的小礼物,收就收下了,无伤大雅的。”但陆贽回答说:“官员接受贿赂,哪怕只有一尺布也算犯罪,必须惩处。更何况是身为百僚之长的宰相,岂可开此方便之门?受贿之门一旦打开,欲望一定膨胀。一开始接受的可能是马鞭和靴子,接下来就会是黄金和美玉。眼前有种种诱惑,内心又岂能不乱?”这段话谈透了“防微杜渐”的道理,千余年过去了,依然震聋发聩,用于今天教益不减。难能可贵的是,陆贽不但积极进言,而且能终生坚持廉洁为人为政。像如此光明磊落、胸怀坦荡的良臣又怎可能卖官鬻爵,家藏万金?所以陆贽于古于今都是从政人员的一面光灿灿的宝镜。
另外,西晋时胡威父子同在朝中做官,都十分清廉。一次,晋世祖问胡威:“你们父子谁更清廉?”胡威回答:“我不及父亲。因为我清廉,常担心别人不知道,而我父亲却生怕人知道。这就是我远远不及父亲的原因。”善而不欲人知,乃是真善。越是德行高洁清明自守的人,行事越是谦卑低调。对于他们来说,低调本身就是一种德行,这种德行节操便是自己经常擦拭的“明镜”。
又如,清朝咸丰帝时的工部侍郎吴存义,家中只有两个仆人,到地方上当学政时才增加为四个人。他出外时总要训诫仆役轿夫,不准向地方官员索取供应。即使按官场潜规则可以取到的好处,他也一概不取,这是当时也是极为罕见的。浙江省学田所收的地租每年有数千两,按例吴存义取得的份额相当可观,但他并不据为己有,而是捐给各地去创建育婴堂。他穿的旧衣服上竟还打着补丁,咸丰帝很惊讶,他淡然地回答,自己自从进翰林院任职,20多年了一直穿着这一身衣服。咸丰皇帝很感动,便给他另赐了一套衣服。英法联军进占北京时,咸丰皇帝和慈禧等人逃往热河避难,事后,慈禧返京,奖赏守城有功的官员,吴存义名列其中。吴听后抱病上朝推辞道:“臣当时是抱病在家,与守城并无关系。直到今日病体尚未恢复,因此不敢冒功受赏。”这种高风亮节,今天亦是楷模,可令那些冒功、争功、贪功的领导干部汗颜。
其实,从古到今,这种“人镜”并不少见,关键是这些镜子是为正人君子设的,他们严格要求自己,勇于改正错误,这才乐于照镜子洗澡正衣冠,也敢于照镜子后痛改前非。而那些私心很重贪腐成瘾之人是不敢照镜子,不会去照镜子的。所谓“锁子锁君子不锁小人”便是这个道理,对于他们需要进行的是法纪的约束,无论是小苍蝇还是大老虎一齐拍敲打杀,如此,天下吏治方得肃清,民怨少,国家安宁。(曹拉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