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奥山庄是张謇晚年住所,兴建颇为用心。张謇在受颐堂正面悬挂其师翁同龢画像,表达对老师知遇之恩的感激。厅堂两侧分别挂了八幅、共十六幅古贤画像,以示对古贤的敬仰、对他们的著作和思想滋养自己的感恩之情。张孝若曾讲:“父亲对于唐宋以来贤士文人,直到明末清初朴学诸老,自顾亭林以后,都非常地崇拜。因为他们不是刚直廉正、忠义倔强一流,就是富有天才、眷怀故主一派。人格学问,都可使后世钦重。所以在他的东奧山庄受颐堂两旁,挂了十六幅的画像,还在上边题了字。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尚友古人的范围和他对于学问、汉族的思想和见解的寄托。”这十六幅古人画像分别是李白、颜真卿、王安石、文天祥、范仲淹、包拯、范纯仁、孙承宗、文徵明、杨涟、史可法、徐达、王守仁、黄宗羲、顾炎武、王夫之。张孝若总结这些人的特点是:刚直廉正、忠义倔强或富有天才、眷怀故主,且人格学问都为后世所敬重。
(一)
除了画像,张謇还为受颐堂题了一对联语,上联是“是以君子慎言语,节饮食,利涉大川,由颐厉吉”,下联是“至于要道去健羡,绌聪明,光耀天下,复反无名”。这些古贤的共性特点是内圣外王,修己方面,慎言语、节饮食、去健羡、绌聪明;安人方面,利涉大川、光耀天下,还由颐厉吉、复反无名。由此可见,张謇看重的品行特征:谨言慎行、节俭、不爱慕虚荣、藏智守拙、有利天下、不居功自傲等。
这些古贤都言行谨慎,生活简朴,平易近人,不爱慕虚荣、自作聪明、哗众取宠或居功自傲,今天所谓“高调做事,低调做人”大概能得之一二。比如徐达,朱元璋评价他在能力上“谋勇绝伦,故能遏乱略,削群雄”,在执行力上“受命而出,成功而旋”,在功劳上“破虏平蛮,功贯古今”,却没有将领们的通病;只有徐达能够做到“不矜不伐,妇女无所爱,财宝无所取”,即不自吹自擂,不贪财、不好色。徐达内平乱、外驱夷,功贯古今,却“归来仍是少年”,依旧谦卑、谨慎,本性不变、本色不改。张謇“父教育而母实业”,一生创办了30多家企业,发起或创办了近400所学校,其“公益作为”功贯古今,却始终保持勤苦简朴,晚年更是自号“啬翁”,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吝啬的人;他诠释了节俭的最高境界:对自己最吝啬,对百姓最慷慨。
(二)
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是千古名篇,表达了崇高的思想境界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激励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效力国家、服务社会。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在文学上,王安石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留下很多历史名句。其文章以“实用”为本,短小精悍,简洁峻切,论点鲜明,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;其诗也重在说理,晚年诗风含蓄、深沉,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,世称“王荆公体”。
学术方面,王安石、王守仁、黄宗羲、顾炎武、王夫之都是大学问家,对中华思想文化影响深远。张謇特别赞佩王安石在经学上的功劳。王安石是经学大师,著书立说,创“荆公新学”,开宋代疑经变古之学风。在张謇看来,王安石一大历史功劳是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,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,恢复以《春秋》三传、明经取士。张謇认为,科举取士是一文定天下,汉代尊经学,科举能够兼顾学业与政术。唐代以后,偏重诗赋词章,使士人不通政术。王安石废除旧制,用经术取士,功在北宋,利在千秋。
黄宗羲、顾炎武、王夫之都是明清之际主张经世致用的大儒。黄宗羲治学基于汉代经学家的训诂考证方法,同时吸取理学在义理方面的长处,其著作《明儒学案》《宋元学案》直到今天仍是研究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著述。顾炎武开朴学之新风,是清学的开山之祖。张謇有句“亭林绝学今先河”,称赞他在学术上的开创之举。王夫之编注儒家经典,在学术上以六经为本源,既守护华夏文化之根,又创造诠释、开拓新境。张謇有言曰:“船山不死社犹存”,即王船山在学术上的构建是不朽的,华夏文化因其守护而不绝。
(三)
这些古贤中,王阳明多次平复内乱,范仲淹、孙承宗镇守边境、抵御外侮,徐达则内除割据、外驱鞑虏;其中,王阳明、范仲淹、孙承宗都是文人出身,徐达也是文武双全之人。王阳明接连平定南赣、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后,获封新建县伯,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。此外,颜真卿率兵抗击安史之叛军,文天祥举兵抗击元军,史可法与清军血战扬州城,黄宗羲、顾炎武、王夫之等人长期举兵反清复明。张謇所处的晚清,积贫积弱,国家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张謇更加看重传统士人经世致用、文治武功、为国排忧解难的能力和作为。
张謇在著述中多次引用顾炎武的兴亡论,诗文中不时追慕亭林,认可其“一日不死,不得不引以为耻”的爱国精神。面对列强的侵辱,张謇一直持战,反对议和。“比常读《日知录》《明夷待访录》,矢愿益坚,植气弥峻。”顾炎武的士人志气一直激励着张謇,使得他弃官从商,立志为百姓服务,于社会有益。
正如梁启超所言,儒家的哲学精神,可以用《论语》“修己安人”一语含括。做修己的功夫,做到极处,就是内圣;做安人的功夫,做到极处,就是外王。《大学》所谓“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”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;所谓“齐家治国平天下”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。儒家的读书人,虽是知识分子,但追求在事功、外王方面的综合能力,张謇也是如此。他崇尚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中兴国家所创的伟业,自己也随军多年,曾随庆军入朝鲜平定叛乱。
(四)
范仲淹在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时,本职是负责监督淮盐储运和转销,但在看到旧海堤因年久失修,多处溃决,海潮倒灌,卤水充斥,淹没良田,毁坏盐灶,人民久受其苦,毅然上书痛陈海堤利害,建议沿海筑堤。建议采纳后,范仲淹被调为兴化县令,全面负责修堰工程,百姓感恩于他,将此工程称之为“范公堤”。张謇家乡即受益于此堤,在著述中多次追忆、缅怀范公。
“即民以见天”!王夫之认为,真正的圣贤应该“不专于己之天”,而应贴近人民,体察民心,扶助百姓,反对“舍民而言天”。黄宗羲说,“我之出而仕也,为天下,非为君也;为万民,非为一姓也”。这些思想对于张謇看透官场和仕途,决意实业救国有促进作用。张謇提出“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,不愿厕贵人受不值计较之气;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,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”。张謇立志为百姓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而不是服侍所谓贵人,当不能为百姓有所作为的可耻之官。
张謇挂十六幅先贤画像并题对联其用意是激励、鞭策全家,效仿古贤圣哲,学以成人、学以成才。1921年8月,张謇集刘向、诸葛亮、王修、颜之推、柳玭、胡安国、朱熹等七位古贤圣哲的教子警言,书刻于石质屏风,集为《家诫》,立于东奥山庄庭院。十六幅古贤画像与翁同龢画像、家诫屏风构成一个整体,既表达了张謇对恩师以及对他影响极大的古贤的感恩之情,又希望家人牢记他们,了解他们,学习他们,效仿他们的人格品行,为国家、为社会、为百姓创一番丰功伟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