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,延安是红色的。
延安是红色的革命圣地,陕北,插满了红军长征胜利的旗帜。在风雨如磐的黑暗时刻,在民族生死存亡危难之际,巍巍宝塔山,是指引民族巨轮航行的明灯。清清延河水,洗涤人们困惑的心灵。杨家岭的灯光,是追求光明者的启明星。大生产的南泥湾,谱写中华儿女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。
在延安的窑洞里,毛主席奋笔疾书,写下了《实践论》《矛盾论》《论持久战》 ,思想的真理指引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。毛主席的《纪念白求恩》《为人民服务》《愚公移山》,鼓舞着全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勇气。
4万多知识分子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,“到延安去”,成为进步青年的共同心声。爱国华侨陈嘉庚来到延安,认为“中国的希望在延安”。先后有100多位外国记者来到延安,看到“红星照耀中国”。
“东方红,太阳升。”解放区蓝色的天空下,信天游绕着红旗飞,延安是最鲜亮的中国红。
我第一次到延安,觉得延安是黄色的。
20多年前,带着魂牵梦萦的虔诚,我第一次到延安“朝圣”。那是一个冬天,西安到延安还没有动车,高速公路正在修。早上开车从西安出发,中午到达黄陵县,拜谒了黄帝陵。在黄帝陵冢前,我头脑中突然冒出个奇怪的问号,黄帝为什么以黄色命名,叫“黄”帝呢?为什么不叫“红”帝或者“白”帝呢?下午,从黄帝陵继续往北走,跟随载重卡车扬起的黄土,晚上才到延安。路两边光秃秃的,满眼都是黄土,不见一点绿色。同行的人说,我们的祖先喝的是黄河水,生活在黄土高原,吃的是黄灿灿的小米,皮肤也是黄颜色的,怪不得我们叫炎黄子孙啊。黄色是中国的底色,是民族的底色,是历史的底色。
到了延安,看了景仰已久的宝塔山,遇到一条窄窄的河流,他们说,这就是延河。上世纪末,延安沙尘暴频发,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7.8%,年降雨量仅有350毫米。曾经,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考察延安后断言: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居住的基本条件。
今年5月中旬又一次来到了延安,走出南泥湾机场,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苍翠,漫山遍野都是绿色,我惊呆了,延安,怎么是绿色的?!同行的湖北同志惊叹道,这哪里是陕北,简直就是湖北啊!
当地同志说,从上世纪末,中央实行退耕还林政策,老百姓不上山砍柴放牧,生态变好了。20多年来,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.5万亩,造林2134.5万亩。大地披绿,山河换装,陕西的绿色国土向北推移了400多公里。2020年,延安市宝塔区的降雨量达到720毫米。不光山变绿了,黄河水也变清了,附近的黄河壶口瀑布,今年出现了清水瀑布,黄河水变清,这是古人所说的“圣人出”吗?
延安的绿色也带来意想不到的“烦恼”。拍摄《周恩来回延安》电影时,由于在延安找不到裸露的大片黄土地,周围都是绿油油的,有的观众说“不真实”。还有,安塞腰鼓再也拍不出黄土飞扬的场面了。
延安农民告别了传统的耕种模式,改种苹果、红枣、花椒、核桃等经济作物,苹果面积达到了400万亩,产量370多万吨,综合效益达200多亿元。2018年5月7日,延安向世界宣布告别绝对贫困,打赢了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“战役” 。
在我心中,延安是红色的,那是在宣传画上,在故事书中,在《东方红》的歌声里。我的记忆中,延安曾经是黄色的,在黄土高原历史的风沙里。现在,延安是绿色的,更是五彩的,就像漫山遍野的苹果树,扎根在肥沃深厚的黄土地,长出绿枝叶,挂满了红红的苹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