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共渭南市澄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廉政文化 >> 廉政文苑 >> 正文
山村弄潮人
时间:2024/08/02  来源: 中国艺术报   点击:

下了高速,我们的车,就进入了县道、乡道,朝着一座大山的深处奔去。时令已是盛夏,山上的树木、花草,进入了生命最旺盛的时段。山色,虽少了暮春、初夏时的嫩绿鲜活,变得深沉、厚重,这无形中使大山增添了几分成熟和稳重。只有到了这个时节,大山才显现出它的真色、本色,才能使人们品味到什么是“厚重如山”?

这座山,叫龙山,坐落在涟源、新邵两县交界之地。海拔1500多米,可谓是湘中第一高山。早年,这里土匪出没,到了新中国的太阳升起,这个旧社会的怪胎才从这里消失。大凡出匪的地方,都是世间最穷的地方啊!

我们的车,直往大山深处奔去。两边浓绿的山岭上,一幢一幢式样新潮、装修漂亮的小楼,不时从眼前映过。每个院落,规划得入时,装饰得脱俗。这哪是农家小舍,仿佛是一个个都市的高档小区啊!

很快,崇山峻岭间,出现一个稍为平缓的山谷。山谷里,冒出来一片街区。街道开阔,商铺林立,一派繁荣之景。

“到了?”我不禁问同行的老周。他就是从这个大山里拱出来的。

“到了,过了前面那条街,就是石门工业园了。”石门工业园,是这大山腹地的石门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建的,是湖南省最早的乡村工业园。也是湖南省第一个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。

从前,这里一些大胆的山里汉子,就早早溜出山去,走外乡,奔广州,闯深圳,摆地摊,倒卖小商品,赚取差价。难怪有人说,如果有人问:在涟源,市场经济意识觉醒得最早的是什么人?对方准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:那是一群茅塘山里的人。

坐在我旁边的老周,一个年近花甲的“资深美男”,就是这些茅塘山里人中的一位。那一年,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县城一中高中毕业,本可以进入大学深造。无奈他是家中的老大,他下面,还有几个弟弟妹妹。父母负担重,作为老大,他觉得应为父母分忧。于是,他放弃了上大学去奔自己最好的前程,而是辍学进入乡村小学,做起了一个民办教师,每月赚取八元钱的工资。不久,弟弟初中毕业,却跟随舅舅外出做生意。半年后。弟弟带回三百元钱,交给父母。半年三百元,岂不是除去开销后每月还赚了五十元?这是他这个每月八元工资的民办教师的多少倍?起初,他不信,担心弟弟在外干了不正当的事。夜里,两兄弟睏在床上,他审问弟弟:“这三百元钱,真是你这半年做生意赚的?”“不信,你去问舅舅。”问过舅舅,他信了。于是,他毅然决然辞去了民办教师之职,跟着弟弟去外面做生意了。

“我到外面做生意,还是弟弟带出去的呢!”已有上亿元资产的老周,笑笑对我说。

朋友老周,在茅塘山里外出闯市场的山里人中,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代表。这使我想起,当年遍布长沙街头,贩卖塑料制品的人,都是操一口涟源土话的茅塘人。他们沿街叫卖时亲切的乡音,至今还萦绕在我耳旁……有数据可查,那时茅塘山乡,每一个村子,有一多半的青壮年男女,都在外面打拼,做各种各样的生意……

十年过去,二十年过去。我们国家改革的步伐越迈越大,开放的门越开越宽。茅塘那些最早置身改革开放潮头的弄潮人,一个个鸟枪换大炮了。从摆地摊中摇身一变,成了各个行当、各个门类的资金颇为雄厚的大小老板。如今,从这个小小的穷乡僻壤起步的,有现已称雄于全球的跨国公司三一集团。这个公司曾经为维护自己的权益,官司打到美国!想到这些,这些山里人就感到无比的自豪!这个公司的董事长梁稳根,一度成为全国首富。他就是茅塘道童村的。至今这个村里,还有当年他们租下队里(当时农村还是公社、大队的建制)的养猪场创办的焊接材料厂的原址,只不过今天成了三一公司创业的博物馆了。作为对乡梓地的回报,三一公司在离他们博物馆不远的地方,投巨资建了一所与湖南师大共管的、高标准、高档次的中学:三一中学。

很快,我们的车就开进了一个大院,这是茅塘镇政府。前些年因一群山里人回乡办厂,建起工业园。原本只有几栋矮房、一条土路的乡政府所在地,数年之间,耸立起一幢幢楼房、一间间商铺、一条条街道、一座座厂房……一座城,从这个大山里拱出来了。

这是一座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的城,这是一座由山村弄潮人自己造出的城!

自然,过去的乡政府,也改旧土房为新高楼了。名呢?也由乡变成了镇。如今,全镇三万多人,一小半入住在这座自己造的小城里……

在镇党委书记老戴的引领下,我们走进了石门工业园。这是石门村在三十多年前划出土地创办的。最早入园的,是村里走进城去摆地摊的肖氏兄弟。因为他们在外摆地摊主要贩卖搪瓷制品。他们进园开办的第一个企业,就是一家搪瓷制品厂。我们一走进这个气势恢宏的高大厂区,放眼看去,一间间偌大的厂房里,一台台机器设备,一溜地排开去,一个个产品,从一块钢板开始,渐渐地变成坯胎、半成品,当它们在这条机器铺就的流水线上,走到最后,就成了这样那样漂亮的产品。

我们站在这里,一个个全都看呆了。只见成千上万的各种各样的搪瓷制品,从流水线穿过,变戏法似的源源不断地流来……陪同的朋友告诉我们,现在,他们可是亚洲最大的搪瓷制品厂,产品行销到世界各地。全国百分之六十的搪瓷制品,是这个坐落于乡村工业园的山里人办的厂子生产的。

我站在一堆即将打包发往世界各地的搪瓷制品面前,思潮起伏。这个当年进城摆地摊贩卖搪瓷制品的山里汉子,成了全球的“搪瓷王”!

旁边,是一个保暖瓶制造厂,也是肖氏兄弟开办的。陪同者说,这也是全国最大的保暖瓶生产基地……

肖氏兄弟,名字里都有一个“江”。五兄弟,即“五江”。于是,他们创办的公司,就取名“五江公司”了。现今,这个“五江公司”,已跻进了全国制造业民营企业五百强的行列!入驻在石门工业园的五江实业公司,年度总产值达7亿元。整个工业园的12家工业企业,总产值达14.17亿元。镇里的财政总收入达3325.66万元……工业园里的数千名员工,也都是石门村和周边几个村里的农民转变过来的。工业园,为茅塘山乡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极好的就业机会。

漫步在这样的工业园,观看如此气势的厂区,谁又会想到,这是一个由村里一群当年进城摆地摊的农民创造出来的奇迹呢!

从工业园出来,老戴硬要拉我们到山里的村民家看看。“随便去看两家,保准让你感到不虚此行。”老戴自信地说。

不一会,车子就停到了一库绿水旁,一座青山下。一下车,三幢气势不凡的崭新楼房,就出现在面前。院内绿树红花,院外青山绿水。迎面微风吹过,空气鲜得不能再鲜。我不禁感叹:真是绿水青山好家园!

一个四十开外的壮实的汉子,朝我们迎了上来。老戴说:他也姓谭,你的本家。一下子,我们就亲近了。他告诉我,他们是从县城旁边的谭家院子搬过来的。到他这一辈,已是第四代了。他是显字辈,比我还高一辈呢!

老戴说,他们三兄弟,都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跑到外面去做生意。如今,一个个都是腰缠万贯的老板了。于是他们兄弟一商量,就从陈旧的老屋场搬出来,选择在这个风景极妙的地方,盖了新居。

就在前几天,朋友老周和他的叔叔想给自己在乡间的新居,搞一点文化装饰,让我喊几个写楹联的高手,为他们的新居写几副对联,取一个庄名、园名。他们富裕了,对生活有了新的追求。吃也罢,穿也罢,行也罢,住也罢,注重文化品位了。

车子一路从乡间公路跑过,只见道路两边,新楼一幢比一幢漂亮,院子一个比一个气派。车子沿着一条小河跑了一会。一拐弯,往一个山岗上走去。突然,路边竖着一块石牌,三个熟悉的大字映入眼帘:龙马岗。这是我的老友、湘人书法名家、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鄢福初所书。

“龙马岗。这名字妙啊!这是你们的祖先对你们后辈寄予的希望,希望后人们一个个如猛龙似骏马。也是他们留给你们的财富。”我们连连称赞这个名字,并对老周说,“还要我们来取什么名字啊!老祖宗留给你们的名字挺好。你们的庭院,就叫龙马堂或龙马庄吧!”

过了这块石牌,一个漂亮的农家院子,一幢新潮的小楼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。这,就是老周叔叔周晚华建在老家的宅院。晚华虽然高超贤(老周名)一辈,却比超贤小八岁。据说,资产也比超贤雄厚……

如今,在茅塘山里,你随便往哪家走,几乎都是叫得响的老板!可我们在与这对周姓叔侄闲谈时,他们却攀着我的肩膀说:“改革开放前,我们这里,可是一个小伙子讨不到堂客的穷地方啊! ”

这句话,一下子让我陷入了沉思。这大山冲冲里的过去和今天,两相对比,多么发人深省啊!

过去,这些山里人,从山村走向城市,后来,他们又从城市回到山村,最后,他们把山村建成了城市!

这,就是茅塘山里人走过的路。这是一条奋斗的路,一条光明的路,一条致富的路!(谭谈)

上一篇:致敬,地球卫士

下一篇:水波荡漾的白洋淀

Copyright © 2012-2019 版权所有: 澄城清风网 办公电话:0913-6869098
地址:澄城县宝塔路东段县委办公楼3楼 信箱:sxccjwjys@163.com

ICP备案号:陕ICP备12006841号-2